2024年第一季度圆满结束啦!回顾过去三个月的所思所想,我发现我的精力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人生的底层逻辑、如何通过训练实现身心合一,以及内容摄取和输出。下面,由我慢慢道来。

1. 人生就是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啊!

很多年前,我就发现我们的世界bug不断,很多离奇巧合的事情不断发生(具体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完全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再加上我从小喜欢玩游戏,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简直和游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人生这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要你一定去某个地方做个任务,或者找到某个人进行交谈,才能得到通往下一关的线索,解锁新技能和新地图,得到新道具和新剧情。

回顾我前30年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玩家,凭着一股好奇心和勇气在游戏世界里东奔西跑,虽然犯错不断,好在命大、运气好,倒也玩得怡然自得。现在自认为进阶到初/中级玩家的水平了,摸清了些许规律,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对线索的感知力不断增强,甚至还有大佬带着玩,所以这两年的生活可谓是顺风顺水。

但是,每个游戏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也是如此。每当我在游戏或者生活中有「困住」的感觉时,就会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没做某事或者没和某人交谈,所以游戏剧情无法进入到下一阶段。这时候就要多留心并反思周遭的环境和细节(可以通过冥想、写作或者走出去多和别人交谈),然后抓紧找到线索,推进游戏进程。

当然了,适当地享受一下眼前的地图也不错,但不要因小失大成为井底之蛙。游戏地图和各大角色都准备好了,场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要解锁到一定程度,某些NPC(Non-Player Character的缩写,非玩家角色)才会给你派任务,游戏版图也会随之扩大。当你赤手空拳时,却非要去见见大Boss,你觉得能有好结果吗?

有些游戏注定失败,是让你去学习的,像是俄罗斯方块;有些游戏需要协作,共同实现目标,像是《英雄联盟》。我们每个人既是玩家,也是游戏设计者,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可以调整游戏的难度。就像密室逃脱游戏一样,有时我们被空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一切一无所知,处于混乱状态中,直到找到线索解锁出口;又或是像《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我们没有指令,需要自己探索,自己创造,同时不断学习,团结协作。而人类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自我引导,自我娱乐,自己玩自己。

会玩的人最可爱!很多人觉得「玩」很简单,但真让你每天都去玩,估计一会儿就觉得恐惧和无聊了,那是因为你从根本上觉得玩是不务正业,所以才会玩一会就内心焦躁,过意不去,赶紧想找点别的事儿干。估计成年人没少听到这样的话:「都这么大了,还玩娃娃、还玩游戏」,鸡卷娃们从小不让玩,所以没童年,长大了经济独立想玩了,要么已经丧失玩的能力,要么受到舆论压力,一辈子没怎么玩呢就过去了,想想都可怕。

此时我想起了创造「生命游戏」的英国数学家约翰·康威。只需要在模型中设置少量的基本规律,系统便可以自发产生高度复杂的图案和结构。最近研究《易经》也发现同理适配,简单的规则下可以推导出复杂的程式,甚至预测事物的发展。这些发现不仅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对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也许人生这场游戏并没有什么繁琐的规则,「随心所欲不逾矩」可能就是现如今我能想到的最底层的法则,老祖宗早在千年前就为我们总结好了,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玩好这个游戏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如何将生活这场游戏变得更加有趣呢?今天看到「思维模型小哥」George Mack的总结,可以给大家打开思路:

  • 我确信游戏设计师对人类心理的了解比99%的心理学家更多。

  • 你认识的所谓「最懒惰的人」可以连续玩游戏12个小时。他们真的懒吗?还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设计很差的游戏?

  • 如何把生活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从起点开始评估衡量事物的进展。

  • 如何把生活变成一个糟糕的游戏:把事物衡量标准设定在不断变化的理想状态之上。

  • 当埃隆·马斯克想要加快特斯拉生产速度时,他设置了实时监控:即时显示汽车和零部件的产量。

  • 如果你问一个企业家,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游戏是什么,是事业还是健康?大多数人会说是健康。如果你继续追问他们的企业指标:收入、利润、员工数量等,他们可以立即告诉你答案;但如果你问他们的健康指标:睾酮、静息心率等,他们会面无表情地看着你。他们真的更关心健康吗?

  • 如何把失败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量化失败。在我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之前,我要失败500次;在我变得熟练之前,我会从冲浪板上摔下来100次;在我能开车上路之前,我会熄火50次。

  • 合理测评。检查睡眠指标的最佳频率可能不是每天早上,而是每周一次;检查投资收益的最佳频率绝对不是每天,可能是每年一次。

  • 将定性反馈转化为数字是一项神奇的技巧。如果有人说他们是6/10,可以问问为什么不是4/10?然后再问问现在和8/10之间相差多少?这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 待办清单 = 引起焦虑。游戏关卡 = 激发兴趣。

再补充一下知名职业导师Devin Martin(最近采访了他,欢迎收听)花费一万多个小时辅导CEO级别的领导后的发现。那些实现了「财福双全」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通才,都很会「玩」。他们不会将自己限制在所谓的专业领域中,而是追随好奇心,实现全面发展,甚至培养了一些和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兴趣和爱好。

纵观历史,这一现象也可以在那些改变了世界的人身上看到。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理查德·费曼热爱打鼓,丘吉尔痴迷于油画和垒砖,乔治·华盛顿喜爱跳舞... 这些看似和他们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爱好,反而促使他们打破常规,将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技能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和发展。

我们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公司体系,总是将人们限制在一个框架当中。我们被迫按部就班的在体制内埋头苦干,甚至牺牲本该分配给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如果你精通某项学科和技能,便可以凭借这份单一的优势找到好的工作,爬到一定的职位。但是,这之后呢?将你带到这个点的能力,并不能将你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深陷于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泥潭中,郁郁不得志。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看不到公司内各个部门的联系,就无法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看不到整个公司与所处行业的关系,就无法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如果看不到所处的行业与整个市场的关系,就无法实现长久的盈利;如果看不到整个市场和人类社会的连结,就无法在全球舞台实现飞跃。而实现这一切的方法,需要领导拥有更全更广的视角,而不是只将眼光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

史蒂夫·乔布斯将苹果公司漂亮的排版归功于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书法,并将日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归功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禅宗,如果不是这些奇怪的业余爱好,他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吗?Devin辅导的一位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在空闲时间痴迷于学习日本结绳技术,同时也喜欢演奏贝斯,做做园艺;另一位辅导过的谷歌公司技术高管,正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平行发展的技能,往往会在领导们的事业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无论是减压或者增添生活乐趣,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思考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都会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总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忘记时间流逝的活动。长大后也会在业余时间自发主动地去做那些虽然没有报酬,但还是会满心欢喜地去做的一些事情。如果你在工作之外没有兴趣和爱好,那么你的好奇心火苗已经燃烧殆尽了,是时候告诉自己多多尝试新鲜事物,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感觉,找到那些可以让你重燃内在火焰的事情了!

我们大脑理性的一面(左脑)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命运的掌控权,总是利用狭隘的信息作出狭隘的决定。但大脑感性的一面(右脑)则在后台收集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信息。我们应该倾听右脑也就是内心的呼唤,让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领路。

刚刚提到的伟大的数学家约翰·康威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在玩乐的心流状态中发展出更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游戏」。为什么说艺术家比专家更善于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从固定陈旧的系统中,发展出新鲜的见解。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也会有心流的状态,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但大多数时候,却不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心流」。就像我的线上导师Tom Morgan常说的一样,人们往往误解了follow your heart/bliss的含义,如果你自大地让ego领路,但却没能结合这个世界所需的价值,那到头来还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只有将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这个社会的需求空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玩出花样,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人生这场游戏不会玩的话只能当个NPC多没意思。前三十年我自己玩得挺嗨的,今年见了这么多不会玩的人,突然有了带着别人练号一起玩的冲动,就先从欧洲玩起来吧,有缘的小伙伴们欢迎约玩!顺便送上来自里斯本的问候!

2. 借假修真。

入坑CrossFit已经快一年了(和好基友Ellen录了一期介绍这项运动的播客,这里不再赘述),期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参加了三次比赛(两次里斯本当地的,一次全球的Open), 虽然成绩惨不忍睹,但是我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仅仅依赖于书本学习要更有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健身先练态度。

不瞒大家说,我做事总喜欢抄近路走捷径,虽然一路靠着小聪明走到现在也算是如鱼得水,但心底深知要想走得更远,上更高的台阶,没有牢靠的基础一切都是白费。练习CrossFit就是一个一切从零开始打基础的好契机,重量一步步的加,体操动作一个个的解锁。今年第一次参加Open也算是了解到自己在全球排名的位置(用足球比喻大概就是澳超的中游球队水平,前有五大联赛和中东欧洲其他豪门),虽然垃圾,但因为起步晚也有可以效仿的前辈们,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

我在CrossFit训练的过程中多次体悟到「借假修真」的含义。你以为我练习CrossFit是为了强身健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修心。我每天都在克服对于大重量和体操动作的恐惧,每天都在说服自己其实可以咬咬牙再坚持一下,然后就真的达成了。现在跟着法心老师来到「弛放」进阶课程,再次感受到心力的伟大,并越来越理解乔布斯当时禅修时可以产生的「现实扭曲力」。

我为什么会如此幸运的原因也在于不断显化心之所向,虽然大多数的时候我还是容易陷入糟乱不安的状态,但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修心养性是一辈子的任务,目前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主题。

记得前几天手受伤后有了大好的理由在家歇着,可是看到好久不见的两位小伙伴已经报名上课了,我也蠢蠢欲动地带伤上阵,没想到带着伤手也没太影响发挥,做了一个WOD,上了一节举重课,还能继续活蹦乱跳,身体的潜力确实大有可为。

和这俩位小伙伴课后交流让我觉得自己多少有点矫情。其中一位乌克兰姑娘有一个多月没有来健身房了,起因是之前举重练得过猛,又经常跳舞伤了膝盖,医生告诉她再这么下去半月板都要磨没了,这才让她停了下来。结果停训一个月期间她差点抑郁,现在又跑回来只练上半身;另一位巴西姑娘十二月份攀岩的时候不慎失足坠落,脚踝骨折歇了近三个月这才重返健身房,看着她嗷嗷训练的样子,哪里像是骨折初愈的人?此时想起老妈车祸住院一年,动了14次大手术,出院后就又去开车,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CrossFit果然是一个狠人齐聚的地方,像我这种温室里的花朵来这磨炼磨炼就对了。

李小龙说得好,「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我不怕练过一万种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种招式练过一万遍的人」。

世界上哪有什么捷径,只有无数次枯燥地练习。想起前一阵有一位年轻人大言不惭地挑衅David Goggins,并把他击败David视频发到网上。David回复道,「年轻人,我本来不打算说什么的,但既然你这么自豪且张扬地发出来并夸夸其谈,我希望你享受这段视频。我已经像这样出现在比赛的起跑线上很多年了,每一次比赛前后我都需要给膝盖做积水排空处理等等。我现在知道一个半残废的49岁的David Goggins仍然可以成为你们这些混蛋的目标,这让我很高兴!Stay Hard!」

每个人都能做一次且取得胜利,关键是你能否风雨无阻的坚持多年?

说到CrossFit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去参加比赛,来测试自己的训练成果。前面也讲到,想要把人生这场游戏玩得好,其中一点就是将定性反馈转化为数字,通过合理测评,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游戏策略。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参加比赛,只有在比赛时,我更能将自己逼到一个节点上,一切阻碍成功的因素都在这个点被无限放大,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潜力。

我一向尊重对手,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像镜子一样,让我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插播一句,爱情也是如此,谈一段深刻的恋爱,胜读百本哲学书,道理都是相似的。我们虽然要经常内观,但也需要与外界保持交流,互通有无)。无论是在比赛还是恋爱中,对手和另一半都是在帮助你认清自己,在你来我往中呈现出你内心的阻碍,还是那句老话,场上没有别人,都是你自己。

最后,我想强调一句老生常谈的鸡汤:请不要轻易放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记得三周前刚回健身房的时候,我发现最拿手的波比跳都无法连续做,跳箱子做几个腿就酸到不行,再加上毫无准备参加CrossFit Open连遭打击(看着烂到不行的成绩,以及裁判各种no reps),整个人的心态岌岌可危。

那种你曾经引以为豪的东西,突然被夺走的感觉,真的很让人绝望。还好那段时间有一帮CrossFit战友以及好基友的鼓励,我才没有self-sabotage的过于惨烈。

今天刷了一个WOD,竟然在10分钟内完成7组10次跳箱子➕10次16kg壶铃摇摆➕10次引体向上;举重课无限次20kg抓举毫无障碍,顿时找回了感觉!三个月在国内嗨没有训练,回到里斯本三周就找回状态,也很让我满意了!并庆幸自己这次还好没有功亏一篑,像以前那样三分钟热度受点小挫折就撂杆子不玩了… 此时此刻的满足感,足以抵消过往三周的挫败感,以及更深刻地理解到David Goggins说过的话:「无论你是否曾受到欺凌,总有一天世界会向你展示它的残酷性。请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能够经受住生活中任何压力的人。创伤和毁灭会到来,你不能让它成为你追求梦想的路障」

大部分的人不是在重大事件中被打败,而是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投降, 从而逐渐弱化真正的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失败。

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别让脑海中那个不断重复的「我不行」的声音控制自己,更不要让周围人的杂音阻止你前行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想要承受的苦难,然后负重前行。

3. 推荐点东西。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有能力过滤每天接收的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绝大多数的人还没能培养一套信息过滤系统来优化自己接收信息的质量,再加上社交媒体的算法总是根据大众的喜好来推荐内容,每个人都会活在自己的「虚拟现实」之中,即使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也变得难以交流。

我不敢说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有多么的好,倒是可以分享一下在建立这个系统时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一般会避免畅销榜单,而更看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大咖们的推荐,像是我很喜欢的几位博主Tim Ferriss、Shane Parrish和Derek Sivers的阅读清单,中文的书籍则遵循梁文道老师的推荐,道长最近刚推出了一款氪金播客《八分半》,超级推荐。还有最近一档我新发现的很合口味的播客:自习室 Study Room!两位爱运动的主播真是魅力无比。有一期播客中提到,「体育运动,尤其是长距离的耐力运动,可能是我们一生中能对大脑发起的最大挑战。跑一场马拉松的过程,是一次从起跑虚焦到冲线高清的自我认知之旅。每分每秒的决定,都让你更清楚自己是谁」。共鸣满满。

大多数时候,我也会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闲逛,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来选择读物,或者在与有趣的人交谈时问问他们最近的阅读和视听清单。好奇心永远是我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驱使下的学习不用靠意志力去坚持,也更容易得心应手。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绝大部分的书都可以视为「二手书」,因为他们都是从最经典的几本书籍中发展出来的。如果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如从最基本的经典名著读起。我以前也看不上那些过时老旧的书籍,现在开始读《道德经》《庄子》《荷马史诗》《圣经》,才发现原来困扰着当代人的问题,圣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给出了解释。就连现在的小说,电视剧和电影的情节,也大多遵守从远古神话中提炼出的「英雄之旅」。

除了读书,我还会阅读订阅邮件和收听播客,这是我常听读的列表作为参考

还有一个信息来源就是和人打交道了,离得近的直接邀约面谈,离得远的就约个播客聊天。我很喜欢上世纪欧洲盛行的「沙龙」聚会,三五好友齐聚一堂,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如果有幸和有逻辑讲条理的人一起思辨,虽然渺小如我可能无法在公共政策上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思想的火花总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碰撞间迸发,让我们可以梳理反思并精进自己的想法,同时理性地接纳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了解并接受人们因背景和文化各异,从而对世界和议题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世上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复杂又充满灰色地带的。如果我们可以学会用辩证地角度看问题,分享但不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享受每一次人与人的精神交流,这样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才有意义。我们获取信息的本质在于总结知识的本源,有了知识体系的「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

最后,再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小工具。

我从苹果发布新的日记App后,每次去健身房的路上都会以语音的形式和自己对话,记录当下的心情、灵感和感悟(差不多每天20分钟的中英混搭自言自语)。

之前说过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了,现在发展出的这个新习惯甚至比写字更直接、更清晰,因为这些想法是直接从我脑海中冒出来的,然后我可以利用这些原始材料来分析我在特定时刻的所思所想,以后也可以喂给AI,当作训练语料,创造一个更真实的Sim Camellia,一举两得!目前唯一的小烦恼就是会收到路人奇怪的眼神,不过只要没有打扰到别人的生活,who cares?

好了,就到这里吧,四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