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一经播出后,就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故事太老套,也有人说内核极佳。因为故事过于隐晦,影响理解的表象太多,引起了很多争论,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林林是狼还是狗?小虎是“人”还是狗?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理解「林林」这个动画在表达什么。

在动画中部,林林去小虎家吃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设定,林林吃了“人”的食物后,外貌发生了些改变,特别是五官更加接近小虎了,并且一定时间内无法变回狼身,甚至无法与母亲交流了。设想一下,如果林林天天和小虎吃一样类似的食物,一直无法变身,她和小虎应该都是保持“人”的模样吧?所以,他们都是同类。

动画还在多处暗示了这一点。第一次偷玩回家的时候,林林变回原貌,回到妈妈身边。五官外貌和小狗没有区别,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除了狗叫,没有一声狼嚎。与其说她是狼,不如说她是狗。更确切地说,在长大之前,林林既可以是狼,也可以是狗,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妈妈告诫林林不要跟“他们”玩耍时,林林辩解称:“我们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呀。”如果小虎真不是同类,林林也不会说看起来差不多了。

此外,小虎爸爸第一次见到林林的时候,说道:“果然和我们是一样的”,小虎在全篇中,从来没认为林林是异类。这也侧面说明了他们本是同类。

动画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暗示,小虎在耕地的时候,穿上雪地靴,留下的脚印也是狼和狗共同的脚印。有人说这是猎人为了隐藏踪迹方便打猎设计的,但此时小虎已经是农民了,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设计雪地靴。也说明了林林、小虎、小虎爸爸、林林妈妈他们都是同类。

如果从林林和小虎是同类角度来看,整部动画就完全盘活了,动画的深刻主旨也变得清晰起来。

林林和小虎都是同类,所以林林才会和小虎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妈妈警告不要吃“他们”的食物,一个小孩怎么也理解不了,他是我为数不多的好朋友,为什么不能吃好朋友的饭。这也是后面,面对小虎盛情邀请,林林答应吃饭的原因。

林林和小虎都是同类,所以林林和小虎互生情愫。林林给小虎他们带红薯,小虎带林林烤火,吃鸡腿。即便分别很久,小虎也依然忘不了林林。

既然他们都是同类,为什么林林妈妈认为小虎他们非常残忍,极度危险?为什么小虎爸爸要追杀林林妈妈?

在动画里有两层嵌套,第一层小虎表面是人,实质是狗。前面讨论小虎林林是否是同类的时候已经详细说过了。第二层表面是小虎爸爸与林林妈妈对抗,实质是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对抗。小虎爸爸代表的住木屋、烤火盆、吃鸡腿“鱼”腿,林林妈妈代表的是原始自然的住山洞、吃生肉。两种文明扩张中不停地抢夺对方的小孩,绞杀对方的成年人。这样的对抗,有非常激烈的,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英国“羊吃人”事件,资本主义为了发展,不停地破坏封建农业社会生产关系,抢夺其劳动力。

也有非常缓和的,比如最近30年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也是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最野蛮的冲击。无数“林林”从农村走向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的“火盆”与“鸡腿”。无数林林妈妈在日渐凋敝的农村,守着破败不堪农房,她们失去了祖辈们儿孙绕膝的资格,孤独终老,被城市文明“绞杀”着。

这个故事是几千万农村青年城市化的缩影。我就是吃了人类食物的“林林”。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父母在农村社会生活了50年,塑造他们的都是农业的文化和思维。我是我们家进入城市的第一代人。我拥有比父母更为渊博的知识,本应该更容易和他们畅快聊天,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与父母的共同话题,还没有朋友之间多。我们与父母最像的地方,除了外貌和姓,再无其他了。就像最后林林和她母亲一样,再也无法用语言交流。

即便是我们之间的差异已经如此之大,当城市化射向我射出第一枝箭,他们毅然决然地站在我的前面,用毕生的积蓄付了房子的首付。他们用农业社会的收入和思维,尝试满足工业化社会的要求,哪怕粉身碎骨,他们也全然不怕。

有人会问,难道你把爸妈接到城市不就好了吗?可是又有多少林林能有把父母接到城市的经济能力?即便把父母接来,这些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又有多少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他们可能不会坐地铁、不会点外卖,甚至也不会说普通话。

在动画片里,林林的妈妈倒在了她的面前,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可能默默地、孤独地倒在了那个破败的农宅里。

林林是我,也是你,也是他。

动画里的林林是幸运的,她最终回归了父母的社会,继承了她母亲的文化,明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连这样的幸运我也没有,我注定不可能再回到我父母的农业社会中,我与他们在文化上走向了两条再也不会交汇的路。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为数不多的节假日里,常回家看看。春节快到了,希望大家都回家陪陪父母吧。